8月23日至24日,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25年会暨“中国式现代化、社会工作教育与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学术研讨会在广州隆重举行。2025年8月24日上午,经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批准,由我院和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服务学习专业委员会联合承办的“人工智能与社会工作”分论坛顺利举行,多所高校和实务机构的专家学者积极参与投稿并出席本论坛。
会议由我院副院长朱媛媛主持,首先表达了对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服务学习专委会共同支持的感谢,指出人工智能融入社会工作发展不仅仅是技术革命,更是践行“以人为本、智慧服务”理念的重要载体,并对本论坛的举办目标进行充分肯定,希冀以此为契机,共同助力新时代社会工作迈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新阶段。特邀嘉宾浙江大学朱健刚教授向与会人员分享服务学习在新时代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指出在数字化时代,服务学习具有无限可能,可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更精确地了解社会需求,更高效地提供社会服务,更广泛地传播社会服务理念。特邀嘉宾《社会工作》期刊主编邹鹰教授深入总结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并从我国社会工作学术刊物的现状出发,指出了当前本领域学术期刊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希望广大社会工作专业学者要“沉得下心、坚守初心”,以久久为功的定力深耕学术,共同推动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建设,助力办好高水平的社会工作学术期刊,为我国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本土化理论与实践经验。

图1 学者分别进行研究成果分享

图2 高校教师对学者分享进行点评
第一单元主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服务学习。来自广州公益慈善书院杨立、南开大学高锦涛分别以“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实践育人探讨”和“服务学习教育创新的行动民族志研究”为主题,围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的服务学习创新范式进行多样化、深层次的分享。西北师范大学何瑞老师点评并肯定了两位学者关于服务学习的研究,提出服务学习在解决志愿困境、契合社会工作理念的作用,并指出未来需强化项目化设计、搭建跨校网络、完善多元评估体系,避免形式化,推动服务学习创新高校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体系。第二单元主题为人工智能与社会工作的协同化发展探索。该单元由我院李耀锋教授、谭磊副教授分别进行点评。新疆师范大学郝媛、内蒙古财经大学严云鹤、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王思源、广东工业大学朱媛媛四位学者分别以“数智时代社会工作专业性与情感性的挑战与对策”“ChatGPT在社会工作的应用实践与展望”“青少年AI成瘾风险”“社会工作介入智慧养老服务”为议题进行研究成果的分享,紧紧围绕如何构建更具备智能和温度的社会工作服务提出多元化的建议。我院李耀锋教授从论文写作与逻辑层面出发,对人工智能与社会工作融合的相关议题文章进行了细致点评,在肯定其价值的同时,也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四篇论文选题新颖、角度多元,体现了较高的学术敏锐度。李耀锋教授指出未来研究应更注重情境的深度剖析与机制的体系化挖掘,避免停留在一般性论述,从而为人工智能与社会工作的交叉领域带来更具启发性与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随后,来自贵州大学陈昊和中国人民大学黄涛分别从“社会工作场域中的人工智能情感应用边界厘定与人机协同机制”和“人工智能在当前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与困境”进行成果分享。我院谭磊副教授针对人工智能与社会工作融合的两篇论文进行了点评,认可学者研究中分别回应了AI伦理困境与实务问题,肯定了技术在社工实务中的优势,并建议学者在未来研究中需明确人机协同边界,鼓励学者强化学术表达,结合专业理论深化人工智能与专业价值适配。
论坛尾声,我院原社会工作学科带头人,退休教师刘静林教授受邀对整场交流进行了总结与展望。刘教授指出本次分论坛聚焦人工智能与社会工作的融合探讨,既不回避算法偏见、隐私保护等挑战,也不夸大技术万能,而是立足专业本质寻找“人机共生”之道,多样化的实证探索研究为新时代下人工智能与社会工作的协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希冀来自高校和实务领域的专家学者保持以人为本的初心,在技术浪潮中坚守专业温度,让社会工作真正成为连接人与社会、传递温暖与希望的重要力量。

图3 特邀嘉宾进行发言和总结

图4 合影留念